中材锂膜有限公司

代号“L6” 蜂巢能源如何布局“长电芯”?

分享到: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至今,一直追求在有限的空间内,用尽量轻的材料让移动交通工具获得更大的能量。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尽量充分地利用空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减少不产生能量的辅助零部件,行业内称之为结构创新。
       3月29日,比亚迪召开“刀片电池出鞘•安天下”超级发布会,正式祭出“刀片电池”利器,引发行业热烈讨论。
       不可否认的是,刀片电池利用形状特点提升了电池包Z向利用率,缓解了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的局限性,叠加上采用无模组技术,pack层面减少了连接件的数量,也降低了成本,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新。
       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表示,长而薄的刀片结构电芯散热性明显提高,而且本身可以作为结构件,叠加无模组技术,可以使安全性更好、成本更低、体积能量更高,预计将是未来动力电池的主流发展方向,而蜂巢能源也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

长电芯代号“L6”
  
       事实上,早在2019年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蜂巢能源首次亮相就展示其内部代号为“L6”的长叠片电芯,L代表Long cell, 6代表600mm左右的长度。



       之所以在长度上选择600mm,蜂巢能源给出的思路是,主流的A0-A,以及B级以上的平台虽然适用于长度在1150mm——1300mm的长电芯,但如果真按照1m或1m以上的长度做电芯,可能在兼容性上出现问题。
       而600mm左右的尺寸或者2*600mm左右的尺寸,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车的需求。也和之前使用590模组的平台具有很好的兼容切换性,主机厂可以不做额外的修改和变更。节约成本,响应速度快。




       杨红新表示,从布置灵活性、车型适配性、与传统590模组通用性、可制造性等方面,蜂巢能源的判断都是,600mm左右长度的L6电芯,是最佳尺寸,结合两种排布方式,可以覆盖市场上主销的从A0到D级的80%的车型。

让长电芯“可制造”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电芯长短各有优劣,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产品都要具备可制造性。
       从市场大规模应用角度出发,电芯做长虽然可以有效减少结构性零部件的应用,但不可否认在同等工艺水平下,电芯越长,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对齐度、效率、良品率等都将受到影响。因此,要实现L6电芯的制造,就要在工艺和生产制造上下一番功夫。
       和比亚迪刀片电池一样,蜂巢能源的L6电芯也选择了叠片的工艺。而且,自2018年进入行业,蜂巢能源就一直倡导动力电池“从‘卷时代’迈入‘叠时代’”。
       在汽车应用的场景下,动力电池是几百只串并联的使用,质量一致性、性能、安全比效率更重要,对制造工艺要求极为严苛。
       蜂巢能源的思路是,叠片工艺天然就是为长电芯制造而生的,在长电芯的制造过程中,叠片工艺比卷绕工艺更有优势。
       杨红新表示,通过深入研究,蜂巢能源推出的长电芯L6在长短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点,不仅在通用性、适配性方面表现优异,而且在良率控制和大规模工业化量产方面优势明显。



       与此同时,蜂巢能源已经顺利投产的车规级AI智能工厂一期项目,已经成熟掌握了全球领先的高速叠片工艺技术,已经可以实现L6电芯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

长电芯不止磷酸铁锂

        动力电池创新从本质上是看,是为提升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除了CTP、刀片电池这样的结构创新,更为基础的还有材料体系的创新。
        材料的创新,在有限的电芯壳体内装入更多的活性材料,从磷酸铁锂到NCM111、NCM523、NCM811……,在持续减少钴含量降低成本的同时,不断提升能量密度,持续进化。
        基于L6长电芯的结构之下,蜂巢能源在同步探索不同材料体系的应用。
        其思路是,只要能系统的解决安全性问题,控制好材料产气等相关问题,三元的L6、无钴的L6电芯都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这样可以极大丰富整车多场景应用下的里程选择,让主机厂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杨红新介绍,根据初步测算,叠片L6电芯搭配不同化学体系的里程可以覆盖从450Km-850Km的市场大部分主流车型。比如,蜂巢无钴材料和三元材料的L6电芯,就可以支持A/B级乘用车实现600Km-700Km续航。

       
      去年7月,蜂巢能源对外发布了无钴材料电芯,对此,杨红新介绍,目前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研发测试工作。叠片无钴长电芯在能量密度上可以媲美811,安全性和寿命要远超811,同时成本又比目前的811低很多,是一种大有希望的新材料体系。
       此外,蜂巢能源还正在开发LCTP技术,使用L6电芯叠加无模组PACK,产品方面,L6-铁锂、L6-无钴和L6-三元都在同步开发中,预计在2021年初量产,可以为车企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的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高工锂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