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锂膜有限公司

砥砺奋进20年|产业辉煌成就篇③中材锂膜:做新能源产业的排头兵

分享到:

       锂离子电池隔膜产业是中国建材集团重点打造的战略新兴产业,是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材科技)近年来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具备年产近12亿平米基膜的生产能力,拥有山东滕州、湖南常德、湖南宁乡以及内蒙呼和浩特四个生产基地,覆盖了国内外主流锂电池客户市场,在这份骄人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整个公司团队干部职工的心血,承载着无数日夜的付出。



       四年前的2017年8月30日,山东滕州,时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翟鲁宁、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李新华、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中材锂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颖、枣庄市委书记李同道等,共同启动“中材科技年产2.4亿平米锂电池隔膜建设项目”试生产的按钮。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当时,年产2.4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投资10.7亿元,不仅在全国,在全球都是罕见的锂电池隔膜生产投资规模;4条4米幅宽、50米/分钟湿法同步拉伸工艺隔膜生产线、4条隔膜涂覆生产线,也是当时单线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当今天的人们面对无处不在的新能源产品和信息,慢慢接受并大量使用新能源产品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几年前的那一刻的重要意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那一刻”背后的故事。

“应对封锁 迎难而上”

       锂电池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手机、电动自行车再到新能源汽车等,都用到了锂电池。但长期以来锂电池的四大核心材料中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国产化,唯独“隔膜”一直是短板。隔膜是锂电池结构中的关键内层组件之一,主要材质为多孔质高分子膜,对安全性、渗透性、孔隙度及厚度都有极为严苛的要求。一层隔膜两重天。受制于国外核心专利、技术壁垒、先进生产装备的限制,过去隔膜不仅是我国锂电池产业发展难以承受之痛,也一度成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前进的桎梏。

      中材科技所属企业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玻院)一直从事有机膜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双向拉伸PTFE微孔膜制备、改性、材料复合领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孔膜系列工艺技术。依托自有PTFE湿法双向同步拉伸技术,着眼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2009年南玻院组建了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部,正式启动锂膜研究开发。最初他们就选择了代表全球最高技术水平、开发难度最大的湿法双向同步拉伸工艺技术方向,当时该项技术主要被被美、日、韩等国家少数厂商垄断,研发难度相当大。为此他们2011年在南京建成首条年产720万平方米湿法双向同步拉伸锂膜中试生产线。然而锂膜行业属技术密集型重资产行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和商业壁垒,且湿法同步双拉技术门槛高,工艺装备国产化率低,产品性能、质量稳定性要求严格且不同指标难以兼顾,生产线达产并稳定运行任务异常艰巨。

      据研发人员介绍,第一条中试生产线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投资不少、几无盈利,一个个难题仿佛一座座大山一样横在面前。但基于对我国未来新能源产业的信心,以及作为央企引领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任,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努力做下去。此刻,“应对封锁、迎难而上”的攻坚精神照亮了中材科技科研人员重大战略抉择的道路。2013年~2014年在南京,两条年产1000万平方米锂膜中试线接连下线。基于第一条年产720万平方米生产线的经验,科研团队积累了对整线的认知和局部设备的理解,重点对1000万平方米生产线的横拉、一次热处理、二次热处理及张力拉伸设备进行了改造。2015年中旬,中材科技生产的锂膜得到了国内锂电池领军企业的认可。当时该公司采购经理的反馈是:这是他在国内市场见到最好的锂电池隔膜。这给了中材科技锂膜研发团队极大的信心。但是,生产能力有限及短时间无法快速提高良品率,导致中材锂膜供货能力严重不足。产能,再次成为了中材科技进军锂膜市场的最大掣肘。

      2016年,我国“十三五”规划发布,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轻量化、智能驾驶等领域,并对新能源汽车的各细分领域做出了2020年的阶段目标规划。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日趋明朗,市场前景广阔。而此刻,经过战略梳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版图随之扩大并清晰,中材科技将锂膜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培育的产业。2016年3月成立中材锂膜有限公司,并确定到“十三五”末形成十亿平方米锂膜产能,打造国内综合竞争力最强的锂膜研发及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2016年2月,“年产2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建设项目”获得董事会批准,后又调整方案将产能提升为2.4亿平米,总投资10亿元。



“守正创新 逐梦启航”

       基于锂膜对设备依赖程度极高,但国内设备生产商尚未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现状,中材锂膜团队开始了寻觅之旅,日本、韩国、法国、德国、中国台湾地区……然而要寻找到一条能够适应自己已有技术和路线要求的生产线难上加难。

       路虽远,行则必达;事虽难,实干必胜。当时,国内选用进口设备的湿法锂膜生产厂家多采用的是日本生产线,其装备体系较为成熟。但日本技术封锁严重、交货周期长、不采用定制化。基于此前南京三条中试线的经验,科研团队有很多想法希望在新的生产线上体现出来。如果选择日本生产线,他们跟在人家后面无法跑赢对手。科研团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跟在人家后面走,还是从无到有、开发新的生产线。最终他们抱着“为民族工业争气”的信念,选择了与设备供应商协同创新开发的合作路线。正是基于对中材科技锂膜技术积淀、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及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的认同,而中国建材集团的全力支持与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最终促成了当时世界上单线规模最大的锂电池隔膜生产线的建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6年,中材科技在设立中材锂膜有限公司时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方案。中材科技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泰山玻纤,同时配套融资引入多家PE机构,实施首期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持股计划;发起设立了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为撬动资本杠杆,放大资金规模进行海内外产业投资、并购以及创新成果孵化等提供了新模式;把南玻院一个项目部提升至中材锂膜有限公司,拓宽了新材料的战略道路。核心团队持股4000万元,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长期股权激励等,公司各项人才创新激励办法,蓄力待发。

       至此,一支新的发展力量清晰可循——以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战略为指引,中材锂膜有限公司依靠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平台运作,以“弄潮儿”姿态出现在了世界锂膜的竞技场上。


“整合聚力 奋楫扬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能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新能源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近十年的行业孵化基础上,全球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高速成长期,预计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0%以上,加上储能和5G的发展对锂电池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综合预测,2023年锂电池隔膜的需求量将达到100亿平米以上,2025年将达到250亿平米以上。

       为快速扩大锂膜产业,中材科技于2019年8月收购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中材科技成为同时具备湿法同步和异步拉伸工艺的锂膜生产企业。2020年末,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中材科技进一步整合锂膜产业,在滕州成立中材科技锂膜产业管理总部,构建了1(滕州总部)+N(各地工厂)的集团管理架构。2021年5月中材锂膜有限公司和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资产整合,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中材锂膜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当前中材科技锂膜产品的市场形势非常好,全球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中,已有8家企业对中材锂膜通过认证并接受批量供货,成为锂电池行业的主力供应商。2020年9月,伊维智库公布的中国锂电池行业隔膜企业品牌竞争力榜单上,中材锂膜位列第二。


“初心如磐 未来可期”

     “十四五”期间,中材锂膜将坚定不移锁定核心客户,加速扩产,力争在“十四五”末成长为全球锂膜行业的龙头企业。

       记者走过整洁、智能的滕州锂膜基地生产车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企业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在QC车间,女工们在精密仪器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检验工序,“QC部门从质量策划、质量控制、体系管理三个模块对整个产品生产到应用进行保障,从初期的10%做起,A品率每个月都有10%左右的提升,目前主线A品率能稳定在80%~90%。”品质保证部张瑞华经理现场介绍。

       在车间物流区,记者被眼前“唱着歌、迈大步”的机器人吸引住了。11台机器人物流车沿着地上的黄色轨道,载着一卷卷标有型号、数字条码的锂膜,经过接货、送货、检查、再加工的工序后,送至全自动立体仓储库。通过每卷锂膜上的条码,可以追溯到每卷锂膜的质量检测结果,并可以随时在立体库中调出、选用。这是全国隔膜行业内唯一成熟的智能物流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立库。

       锂膜虽轻责任重大。通过现场的耳闻目睹,记者感受到一张小小的锂电池隔膜,承载的是数百个中材锂膜人日日夜夜的坚守,承载的是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产业转型的决心,承载的是他们为民族工业争气的壮志和雄心。

       中材锂膜拥有国际先进的湿法隔膜制造装备以及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具备5-20μm湿法隔膜及各类涂覆隔膜产品,应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3C消费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日前又传来好消息,中材科技在江苏南京投资建设10.4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总投资预计将达到37.53亿元。项目将建设12条锂离子电池基膜生产线以及6条油性涂覆隔膜生产线,建设工期16个月。通过进一步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南京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未来,我们期待中材锂膜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锂膜领军企业,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